綠色數位轉型文章分享
數位轉型與智慧製造面面觀-21
先知科技總經理 高季安 與 新呈工業總經理 陳泳睿
June 15, 2023
上一篇文章說明新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如何利用數位力,提升其競爭力的執行細節,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如何由數位成熟度調查表,知道公司目前的水準、相對同型公司的比較以及努力的方向與路徑圖。
一、 新呈的數位轉型管理摘要:
圖1是新呈數位轉型總體成熟度與管理摘要,目前的總體成熟度是2.6,包含4大構面,可以做為未來的評估與成長基礎。
圖1. 新呈數位轉型總體成熟度
圖2. 新呈數位轉型管理摘要與總體現況
我們瞭解到新呈公司的整體成熟度大約為2.6,在六個面向中平均落在2到3之間,主要是在連線和可視度之間。當然,每家公司都會設定自己的戰略目標,在這裡,設定的目標是希望未來能夠達到高透明度。
透明度意味著整個公司能夠迅速了解產品問題的來源,無論是機台還是感測器的異常。當業績不佳時,能夠快速分析是哪個地區發生了問題,或是市場開始衰退,以及導致連接器市場不佳的事件。為了能夠迅速瞭解這些情況,希望達到高水準的透明度。
透明度的實現需要建立健全的數據管理和分析體系,並運用先進的技術和工具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。這將使能夠迅速識別和解決問題,並做出有根據的決策。同時也需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,確保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流通,以實現整體的透明度。
透明度不僅有助於提高效率和生產力,還能夠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市場競爭力。透明度能夠更好地應對變化和挑戰,並迅速做出適應性調整。因此新呈公司實現高水準的透明度,為其數位轉型提供支持和指導。
二、 管理摘要–對運營挑戰和流程的現狀一目了然。
圖3.管理摘要–對運營挑戰和流程的現狀
對運營挑戰和流程的現狀進行評估 (如圖3)。舉例來說,新呈敏捷組織的評分是2.8,數位整合的業務流程評分是2.9。在製造方面,整體流程評分為2.9,生產評分為2.7,生產規劃評分為3.4,品質評分為3.1,保養評分為2.8,物流評分為2.4。每個領域都有相應的評分,可以針對這些評分進行改善和分析。
這些評分提供了關於不同領域的現狀和挑戰的重要指標。數位轉型的目標是通過適當的改進和優化,提高這些評分以實現更高的效能和競爭力。分析每個領域的問題和瓶頸,並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。
例如,在敏捷組織方面,可以協助引入敏捷方法論和流程,以促進快速決策和靈活性。對於數位整合的業務流程,我們可以提供技術和系統整合方案,以實現數據和信息的流暢交流。在製造方面,我們可以優化生產計劃和品質控制流程,並提供先進的保養策略和工具。
這些改善措施將有助於提高整體運營效率,降低成本,增強品質和客戶滿意度。透過數位轉型,新呈將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和競爭壓力。
三、 管理摘要–痛點、持續活動和目標的現狀一目了然
圖4.管理摘要–痛點、持續活動和目標的現狀
分析報告包含了新呈公司在數位轉型過程中的痛點、持續活動以及未來目標(如圖4)。以下是報告中的重點部分:
1. 缺乏一致的知識管理:新呈公司的痛點之一是由於其30年的歷史以及多國籍員工的存在,導致知識管理方面存在困難。這包括如何傳承老員工和新員工之間的知識,以及本國勞工和外國勞工之間的知識交換和傳承。
2. 實施敏捷方法和資源管理方法的困難:新呈公司面臨實施敏捷方法和資源管理方法時的困難。這涉及到不同世代員工之間的工作方法和觀念差異,使得在實施敏捷方法時遇到困難。
3. 信息反饋迴圈和品質保證的挑戰:在信息反饋迴圈和品質保證方面存在挑戰。這可能涉及到如何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遞和回饋,以及確保品質保證流程的有效性。
4. IT系統的整合和連接專案:新呈公司已經進行了第一個IT系統的整合和連接專案。這個專案旨在提高不同系統之間的協作和數據共享,以實現更高效的業務運作。
5. 機聯網和機器控制系統集成:新呈公司致力於從機器和控制系統中獲取更多的資訊,並實現機聯網的整合。這將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。
6. 數位技術在品質保證和數據管理中的應用:新呈公司計劃通過數位技術來改進品質保證流程和品質數據管理。這將包括使用數據分析和監測技術來提高產品品質和製程控制。
7. 數位產品和新商業模式:新呈公司希望在未來發展數位產品和探索新的商業模式。這將有助於擴大業務範圍,提供更多價值給客戶,並開拓新的市場機會。
8. 速度和靈活性:新呈公司希望提升組織的速度和靈活性。這將使他們能夠更迅速地適應市場變化,快速做出決策並執行變革。
根據這些痛點和目標,提供相應的改善和解決方案。新呈制定個性化的數位轉型策略,並引領他們實現更高效的運營和持續的創新。
作者已盡力查證相關資料來源,若是讀者對此系列文章有任何資料來源的指正或其他意見,歡迎提供正確資料來源與建議,請投書: fs-tech@fs-technology.com 。
由於篇幅限制,若讀者針對數位轉型(例如人工智慧或物聯網) 相關議題有興趣或想共同進行合作,皆可與先知科技聯絡 (fs-tech@fs-technology.com 或http://www.fs-technology.com/)。
E-mail: fs-tech@fs-technology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