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文章分享
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-003
先知科技總經理 高季安
March 07, 2024
大家好,歡迎回到我們的AIoT探險旅程。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們揭開了智慧物流的神秘面紗,發現了如何讓貨物像是有生命一般自由流動。今天,我們將進一步深入,探索智慧製造中的另一項核心——智慧設備(如圖1)。
智慧設備,這兩個字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未來世界的產物?但實際上,它們就在我們眼前。想象一下,一台台機器不再只是冰冷的金屬,而是通過聯網與自動化技術,變成了能夠「感知」和「思考」的智能體。
首先,設備聯網與自動化,這讓每一台機器都能成為信息網絡的一部分,彼此交換數據,協同工作,就好比是在工廠內部建立了一個巨大的社交網絡。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,更為預防性維護和快速故障診斷提供了可能。
接下來,設備狀態數據收集則是智慧製造的「感官」。通過這一系列的感測器和數據收集點,機器能夠實時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態,就像人類的醫生一樣,隨時準備對病症做出診斷和治療。
在這篇文章裡,我們將一起揭開智慧設備的面紗,看看這些機器如何智慧地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融合,並深入理解它們如何為智慧製造的大舞台貢獻力量。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個充滿智慧和連接的新時代吧!
一、智慧製造藍圖-智慧設備
圖1.智慧製造藍圖 (Ref to: TPCA)
當我們走進智慧製造的世界,就像打開了一本充滿奇幻元素的現代化魔法書。這本書的每一頁,都在講述著一個由AIoT推動的智慧物流、智慧設備、智慧生產到智慧營運的故事(如圖1)。首先我們先說明圖1的階段與顏色所代表的意義,圖1中的右下角圖示表示了不同顏色所代表的 連結化,可視化,透明化,預測化以及適性化; 上方圖示則顯示了產線可視化、生產智慧化與營運智慧化的短中長期發展策略; 而縱軸由下而上則是智慧物流、智慧設備、智慧生產到智慧營運的智慧製造四大組成元素,今天,我們將一起翻開這本魔法書的第一頁,從智慧物流開始探索這個引人入勝的領域。
- 設備聯網與自動化: 踏進智慧製造的領域,我們首先遇到的是設備聯網與自動化——這就像是給機器設備裝上了聰明的大腦和靈敏的感官。在這裡,每一台設備都不再是孤島,它們通過網絡相互連接,成為信息流動的一部分,這種互聯讓整個製造流程更加緊密且高效。
- 讓我們用個簡單的比喻來理解這個概念:想象一下,你的智慧手機、筆記本電腦、平板和智慧手錶都能夠彼此通信,共同協作完成一項任務,這是不是很酷?現在,把這些設備換成製造線上的機器,你就能得到設備聯網與自動化的畫面了。
- 這個過程中,設備狀態的感測與通訊介面的整合是關鍵。設備可以自行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態,並透過通訊介面與其他設備或中央系統交流信息。而當這些信息自動上傳,參數也隨之自動調整,我們就實現了設備間的協同運作,這不僅確保了製造的連續性,也提高了整體系統的安全性。
- 隨著技術的進步,我們從設備單向的聯網與操控,慢慢邁向了雙向聯網與操控的階段。這意味著,機器不僅可以接收指令,還能夠提供反饋,甚至主動優化生產過程。想象一下,機器們能夠根據實際生產情況,相互協商調整任務和工作節奏,這正是人機協同自動化帶來的革命性變化。
- 設備狀態數據收集: 讓我們以一個貼近生活的比喻開始:當你開車時,儀表板告訴你油量、速度甚至引擎狀況,這幫助你作出駕駛決策。在工廠中,每一台機器都有類似的「儀表板」,它們持續監測和收集生產資訊,從單機的運行狀態到整條產線的稼動率。
- 但這不僅僅是監測,更進一步是分析與預診斷。這就像是給機器裝上了一位聰明的醫生。這位醫生不僅能夠即時告訴你機器的健康狀況,還能夠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,讓你提前做好準備。這樣的預診斷能力,大大提高了產線的運行效率,降低了突發故障帶來的風險。
- 當這些設備狀態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結合起來,我們就能對整條產線的稼動率作出精準的預測。這意味著,生產管理者可以基於數據做出更明智的決策,無論是安排維修、調整生產計劃,還是改進工藝流程。
隨著設備聯網與自動化,以及設備狀態數據的精心收集,我們終於來到了智慧製造的精彩高潮——設備自我優化系統的誕生。這是一個整合了AI智慧的系統,能夠自動調整和優化設備運行,以達到最佳的生產效能。
想像一下,如果每一台機器都能像一個資深的工程師一樣,了解自己的狀況,知道什麼時候需要休息,什麼時候需要加油,那麼整個生產線將運行得多麼流暢。這不僅僅是一種夢想,這是AIoT將我們引向的未來。
這樣的適性化系統,就像是工廠中的智慧大腦,它能夠基於實時數據,進行持續的學習和自我調整,不斷提升生產效率,降低故障率,延長設備壽命。這種系統的魅力在於它的自適應性,讓設備能在變化的環境中保持最佳狀態。
我們的旅程尚未結束,這只是開始。在接下來的文章中,我們將繼續探索AIoT如何在其他領域展現其智慧,如何為我們帶來更加美好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。所以,敬請持續關注,一起前進在這條智慧製造的道路上。
作者已盡力查證相關資料來源,若是讀者對此系列文章有任何資料來源的指正或其他意見,歡迎提供正確資料來源與建議,請投書: fs-tech@fs-technology.com。
由於篇幅限制,若讀者針對數位轉型(例如人工智慧或物聯網) 相關議題有興趣或想共同進行合作,皆可與先知科技聯絡 (fs-tech@fs-technology.com 或http://www.fs-technology.com/)。
E-mail: fs-tech@fs-technology.com